三根手指写传奇
——记达县人大代表刘多益
文/朱成林
生命本身只是一场旅行,对于有的个来说,这场旅行常常没有目的,没有主题,没有答案,只是间或在途中有许多的感动。
在四川达县的铁山西,有一个叫黄观村(现名阳岭村)偏僻的小山庄,前几年,自然条件极差,人均年纯收四五百元的不在少数,村子里的村民面对窘境从没放弃过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但由于缺少一个有毅力的领头人,而让梦想屡次落空。这时,一个身高只有一米六○,双手仅有三根手指的的矮个子站了出来,带领全村群众,修好了一条长达5公里的泥碎路,使全村人民告别了肩挑背磨的时代;建好了库容10万立方米的水库的同时,又垫资新修了村小学,让同学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他还将自己承包的150亩荒坡作为退耕还林的示范点,以此带动群众种草养畜,建成九岭乡第一个畜草养殖基地。
就是这个仅有三根手指的残疾人,在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公路建设先进个人;2004年被达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6年10月17日,在成都金牛宾馆大礼堂隆重举行的四川省消除贫困奖评选大会上,他因身残志坚,立志扶贫的义举受到大会的肯定和盛赞,他荣获消除贫困奋斗奖,成为达州市获得省消贫奖的第一人。
群众信任他,他在2001年10月被推选为九岭乡人大代表;2003年推选为达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04年推选为达州市第二届人大代表;2006年再次被选为达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在这荣誉的背后,他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写下了一个个感动,每个感动里都隐匿着一个故事,他把激情融入奉献,他把无悔写进生命。
在这些公认的荣誉面前,人们不得不暗地佩服,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就能创造传奇。创造这个传奇的就是达县人大代表、阳岭村现任村支书、残疾村官刘多益。
承诺:肩负起乡亲的重托
2001年12月10日,偏僻闭塞的达县九岭乡阳岭村村小学分外热闹,村委换届选举正在进行,通过村民们慎重的选举,残疾人刘多益被选为了村主任、乡人民代表。这时,刘多益正在华东五市,考察学习人寿保险业务,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既感到既激动又为难,思付自己是个残疾人,能够谋取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高级业务员这份一年收入四五万工作不容易;但那边是众多乡亲父老的期望、信任和重托,究竟何去何从?这是个难题!
刘多益出生在阳岭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6年高中毕业后,开过拖拉机、修过沙滩河、干过民工活,不幸的是在1982年的一次意外,失去了右手,而且左手也残疾了两根指头,成了仅有3个指头的残疾人。当时的他绝望、灰心,甚至想到过自绝人寰;然而面对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年幼的子女,他又鼓起生活的勇气,在亲友的劝导下很快走出了阴影。1983年,刘多益开始摆地摊,开副食店,走出家门在达城做生意,凭着自己的头脑灵活和胆识,刘多益在商海中如鱼得水,到了1993年,就有了很大一笔集蓄。谁知在一次与韩国商人做服装生产过程中,因轻信他人上当受骗,导致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1995年,他重操旧业,一年下来,因商情变化又亏了15余万元。为整理思绪,刘多益回到了黄观村,承包了150亩荒山,搞起了农业立体开发,种植美国红心柚、梁平柚、白果树、黄花、雪梨等;饲养了猪、牛、羊、鸭。2001年,他迈出家门,加入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年下来,凭着自己的苦干,业绩达到15万元,在达县人寿营销队伍中排名第三,他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骄人的业绩获得了县、市、省公司的好评。
面对丰厚的年薪,刘多益更多想到的还是在贫困中苦苦挣扎乡亲们,还有退休乡党委书记蒲正凡老干部语重心长的话语,“多益啊,群众选举你,是因为你虽是一个残疾人,却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群众们希望你带着他们干呀!”
为了不负群众的重托和希望,经过艰难的选择,最后,刘多益选择回去当“村官”。在村民大会上他庄严承诺:我在任期内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不管困难有多大,道路多艰难,也要切实办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人民选我当村官,我要当好村官为村民!
实干:一腔热血写忠诚
阳岭村远离场镇,地上没厂,地下无矿,道路不畅,水利不通,电灯不亮,有的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一年四季全凭传统的种粮方式维持生活,经济十分困难,土地贫脊,十年九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烂摊子”村。
“要想富先修路”。阳岭村60年代修建了两条机耕道是早已破败不堪,群众所需的农用物资运不进,所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村民们怨声载道,多年来乡亲们称为“龙蛇路,断肠路”。道路不畅成为制约着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加快本村经济发展,2002年5月,刘多益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按“村民自治”的原则,人平捐资100元,发动村民对两条村道进行全面整修。
公路加宽,需要搬迁两座坟,刘多益上门找坟主协商搬迁,可坟主不同意,几兄弟轮流留在家中看管,并且扬言“谁敢动坟,就跟谁拼命”,刘多益多次托他的亲朋好友上门做工作,都没有效果。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刘多益第五次上门宣传,工作还没讲完,就遭到几弟兄推搡,造成他眼角破裂,鲜血直流;乡政府、派出所得知后,严厉处罚了几弟兄,要求他们赔礼道歉;经过一夜的思考,刘多益认为自己的工作方法还有待改进,第二天一早,他就主动上门向几弟兄赔礼,他们被刘多益的真情所打动,终于同意搬迁祖坟。
由于这两条路基本上属重建,资金投入需78万元,群众集资仅10余万元,资金缺口巨大。工程进入到2002年年关时,工人们指望着拿工钱回家过年,可是村上没有一分钱,刘多益心急如焚,他回想起自己的承诺,“就是砸锅卖铁讨口要饭也要把路修下去”,就将自己2000多元的手机低价处理支付作运输费,将家里4000多元的音响设备以2000元低价变卖给工人做生活费;将自己造价6万多元的五间房子和七间宅基地以4.6万元低价变卖给工人支付工资。家里钱没有了,房子也没有了,刘多益携带着80多岁的老母亲和儿子,在九岭乡粮店租下了一间狭窄的房屋暂时居住,在刘多益搬家收拾衣物的时候,老母亲蹒跚着过来帮忙,一边抽泣,一边安慰刘多益:“别难过,妈知道你是为大家才这样做的,妈不怪你,妈支持你。”
第二天下午,刘多益组织召开了全体修路工人大会,设宴热情招待了辛苦大半年的工人,当晚,他将自己变卖的房子款与工人一一结完工资后,已是夜深人静,民工们领着工资都走了,刘多益摸黑向租房走去,这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天黑路滑,他不小心一跤摔了下去,满身都是泥浆,手和脸都被擦破了皮,刘多益凭着自己一只残疾的手摸爬了许久才站了起来,艰难地回到租房时已是深夜一点了,母亲开门看见刘多益全身衣服湿透,满身泥浆,脸和手还在流血,一把将刘多益拉进屋,老泪纵横,哽咽着说“儿呀,你这到底为了啥?”刘多益什么也说不出来……
2003年正月初八,公路工程又开工了,为了抢时间,抓进度,工程又不能耽搁,刘多益便偷偷地把妻子在外打工寄回来过年的1万元钱也拿出来给工人做生活费。村支部、村委会随后倡议党员、干部、群众捐粮捐菜,当月,村民们捐粮3000公斤,捐菜500多公斤。刘多益卖房修公路的事迹通过媒体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赢得了许多同情和支持。市人大代表王啸波同志为阳岭村修公路捐款5000元;老支书蒲善选带头借给了村上3000元;11社刘福兴把幺儿子在外打工出车祸死后赔偿的5000元和自己养老的6000元,一分不留全部借给了村上;10社的老共产党刘夕沛,12社的张成宣,13社的雷友华也全部将自己养鸡、养鸭、养猪、养牛所卖的钱借给了村上,就这样,东家借、西家凑,短短十余天,村民自发借给村上10万余元。大家感慨的说:“跟着刘多益干,我们村就一定有希望,为支持他,我们心甘情愿!”
2002年至2004年底,阳岭村修建了两条标美泥碎路6.9公里,2009年4月底全面完成村道硬化工程,共计4.2公里。
磨难:不会动摇心中的信念
2004年六月初八,是刘多益母亲最后的一次生日,刘多益心里很清楚,母亲为家庭操心,为村上修路的事情操劳,身体一天比不上一天。那天,刘多益一直在公路上忙,他母亲上街赊了一斤肉,做好饭后,在阳台上等刘多益回家吃饭,可久等也没见他回来,含着眼泪回到屋时,肉已被两个孙子抢了个精光。乡党委书记郭家敏闻讯后,立即送去了20斤清油、5斤猪肉、50斤大米,还私人拿了200元钱按在刘多益母亲的手中,再三嘱咐道:“只能用于生活开支,不能拿给刘多益用在工地上”。几天过后,县人大杨兴平主任也赶到九岭看望刘多益和刘多益母亲,为他们送来了温暖和关爱。刘多益将这些米、油、钱分成二半,一半留给自己,一半用在了工地上。
刘多益妻子在外务工三年,思念丈夫和儿子,牵挂母亲的身体,时常想回家,想回到家人们的身边,感受家的温暖。2003年9月她从北京回来,特意为儿子买了学习光盘,当她知道刘多益把家里所有的家产都卖了,电视、影碟机也没有了,真是又气又急,但她看着刘多益又黑又瘦的身体,得知他是为全村人民办好事、实事,更多的理解和心疼。为了帮助刘多益,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她只住了几天又北上打工去了,临走时,她给母亲和儿子买了一台电视,含着眼泪对刘多益说:“老刘啊!你修路我支持,但你不能再把这台电视给卖了呀。”
2004年9月3日,天下着倾盆大雨,阳岭村14社周家湾山体滑坡,冲跨了十几间民房,对全社35户农户人畜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刘多益带领村支一班人六点钟就赶到现场,排查险情,疏散群众。当时有一位村民,前二天刚生了孩子,刘多益前去劝她们离开,其家人以孕妇不便为由坚决不离开,雨越下越大,险情越来越大,这时,刘多益和村支书冲进屋里,一个挽着月母子,一个抱起婴儿,和其他干部一起拉着家人离开险境,当他们离开10分钟,整个房子轰然一声巨响全部倒塌。这时,有人通知刘多益赶快回家,告诉他母亲跌倒了,可雨越下越大,山体还在继续滑坡,刘多益放弃了回家看望母亲的念头,一心一意指挥村民转移,直到把35户人家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他才向家中奔去。当回到家里,刘多益第一眼看见个儿子哭成了泪人,许多亲友不断地责备他:“你妈一把年纪了,把饭煮好后,还带着雨伞和水鞋去接孩子,她在暴雨中摔倒了爬不起来。可能都快不行了,为什么你这么久都不回来看看,还有没有良心?!”刘多益几步冲进屋里,跪在母亲的床前,拉着妈妈的手,满脸泪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刘多益母亲因操劳过度引起的脑血管破裂,最终抢救治疗无效离开人世。母亲出殡那天,自发来了很多村民送她老人家,乡亲知道刘多益家的情况,他们有的出力,有的出钱,有的送米、有的送菜,用他们淳朴的行动来告慰她老人家。
刘多益把母亲就葬在了公路边上,要让她看到:无论困难有多大,自己都要把这个“村官”当好,要把阳岭村的群众带富!
尽职:这样的代表群众信
“9·3”洪灾后, 刘多益走村窜户,掌握社情民意,积极向当地政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他还带队帮助23家实地考察认证地质建房基础是否安全,帮助协调解决占用土地等问题,切实履行起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应尽义务,让23户受灾户在年前安全地住进了新房。
在当选为人大代表后,刘多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经常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积极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一方面不断学习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关注身边的事情,经常深入农家院落听取大家的意见,并记在心里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2002年6月,刘多益四处奔波以招商引资的办法,把自己的亲外侄引进了村,共投资7.9万元,在11社的高土地河沟进行了拦河修堰,修建了一口中小型三平塘,容量达6.7万个立方,保证了四个社、366亩农田灌溉,为全村杂交水稻制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接下来,刘多益村又主动积极向水利局争取集雨节灌工程项目,共修建了46口集雨节灌水池,共容积达2300多立方,还争取资金对全村大河堰水库渠道进行修建,左右干渠全长2500米,彻底整治了大河堰病害工程。
原黄观、阳岭、千丘村三村村校被教育局定为D级危房后,三个村300余名学生就无教室上课,全靠租用民房就读。为了解决这一大难题, 2006年,刘多益四处奔波筹集资金30余万元,动工修建新校舍,在后期工程资金发生了严重短缺时,刘多益赶到县侨联侨办申请资助,经达县侨联侨办的推荐,马来西亚的洪良鹏先生捐资10万元,捐助了课桌、凳子280套,帮助阳岭村度过了难关。
刘多益村带领群众借助党的惠民政策,依托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以新村建设为契机,全村人均收入从当初的800元上升到如今的2800元,彻底改变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自当选为人大代表以来,刘多益用实际行动带领群众改变了黄观村的面貌,但面对目前的成绩,刘多益却并不满足,他觉得自己还应该为乡亲们做更多的实事,他说:人民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就要行使人大代表的责任,要在今后发展中能找到真正适合我村发展的路子,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
在刘多益等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阳岭村的群众在致富路上正迈着大步向前。
刘多益的故事也许会作为关于传奇的一个的佐证。